《牛人》节目杜风彦| 吸胶水的非洲流浪儿童


非洲人文探险摄影师

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八卦掌第六代传人

曾万里走单骑22个国家

被媒体誉为“功夫小子”

“非洲骑行第一人”

历经781天

途径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

通过参与公益、交换技能等方式

为中非友谊搭建桥梁


目前他致力于非洲纪录片拍摄

深入贫民窟内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    

真实记录当地人的生活常态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为我们展现最真实的非洲原貌


点击下方视频,收看本期精彩节目!


本期嘉宾:杜风彦,骑行、摄影、武术、旅行、户外爱好者。曾历时2年2个月时间骑行亚非22国,总里程约3.5万公里。目前专注于非洲纪实影像拍摄,国内外旅游杂志约稿作者,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会士,八卦掌第六代传人,澎湃新闻特约记者等。

1:首先让我们欢迎杜老师到来。

2:我是杜风彦,曾经骑行过亚非大概22个国家,大概行走了两年多的时间,走了大概35000公里,现在在做一些非洲的纪实影像项目,目前我们已经做了第四年了,刚从非洲的肯尼亚回来,然后前两天还在贫民窟呆着。

1:那你现在的这些纪实类的项目题材是基于什么选择呢?

2:因为之前骑行非洲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搭档,后来我们两个人都感觉对人文就对非洲的这个人文非常感兴趣,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资源型的项目,我们想探索资源和人之间的关系。尼罗河又是非洲的第一长河吗,就是流经了很多国家,探索一下这,就是尼罗河沿岸的这类这些人他们和资源的这种关系,在拍摄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可能用于在前期的沟通和准备上面。因为真正拍摄的时间可能非常短,所以后来我们想应该再去我们比较熟悉的地方,所以后来我们就拍摄了肯尼亚的贫民窟,就是基贝拉贫民窟也是非洲第二大贫民窟。我们深入了解了贫民窟的拳王、黑帮、乐队、导演,以及流浪儿童的这些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边拍边学,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后续的话然后我们又开始继续深入,因为我们之前有做尼罗河线上的时候,有些淘金的项目我觉得还有很有意思,所以后面又继续深入下去。

1:你刚才还提到了拍摄非洲的人文、环境这些作品,跟同类作品会有哪些不同?

2:第一点就是这些作品其实平常大家很少能看到,也很少能拍到,也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作品拿给当地人去看,当年竟然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当时在拍摄的过程中,把这些东西交给到当地人,当地人也是非常觉得非常惊讶。

1:就像你刚才还提到你们拍的一些作品,包括一些地点,他们当地人可能都不知道你们是基于什么选择的,怎么去找到这个地儿,找到这些人的这个的故事?

2:比如我在骑行的时候,我就发现路边有很多大量的矿区,整个有些城市完全是鬼城,在当时来讲对我都已经非常震撼,但是我当时没有时间去深入这些地方,包括淘金也是路边大大小小的棚子全是一个一个的淘金者,就让我骑车骑车走出来,忽然就从沙漠里走出几个泥人是吧,所以就有时候要惊讶,怎么会有这样地方,而且走着然后可能有一个营地旁边架着机关枪,然后直接就对着路,看了一眼就赶紧慢悠悠的感觉骑过去了不敢停留,后来又我们在决定做这个项目的时候,然后就去开始又重新去找这个地方,贫民窟是因为我的搭档齐林,他曾经在肯尼亚生活过五年多的时间,做国企的项目经理,他当时就认识拳王这个人,所以我们后来直接就通过拳王直接就进到了贫民窟里边儿,当时我骑车的时候经过这地方,所以对这个地方我们俩都非常熟。

1:当你真正住进去的时候,你去切身的去感受周围的人环境的时候,跟你想象的贫民窟会有所不同吗?

2:对,也是不一样,大家可能想象的贫民窟可能就是这种脏乱差,但是实际来讲贫民窟好多东西还是就看外面非常脏,但是每个人家里边都是非常干净的。现在的贫民窟也是有了很多的厕所,有很多的厕所也需要付费的。然后垃圾虽然很多,但是也有人在处理,所以慢慢也是在变好,包括很多事情你看到的只是他的表面的现象,实际上来讲很多东西和我们想象的还是不一样的。当地确实也有帮派,所谓的黑帮这种,但是帮派它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些帮派还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来讲准确的说是贫民窟的物业,因为贫民窟属于非法技术区,它没有水电这些公共的设施,因为政府不承认这个地方,这些帮派的成员,他们就把水和电给引过来,从政府的水管偷过来,偷过来然后再分到每家每户。相当于他们就是管理的整个的一个贫民窟,他们每个人每个帮派有自己的区域,他们负责这个区域的治安,水电,然后维护这个区域的安全,比如说在大雪或者在一些其它的冲突的时候,它们会保护一些自己这区域的这些人。

1:当你真正拿着摄像机去对着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什么?

2:其实贫民窟的人一般对这个相机还是非常反感的,他们有一种偏见,一种是在当地文化里面有些人是不太喜欢被拍照的,另外他们觉得你这个东西,你像看动物一样在看他们,拍他们,所以这种感觉让他们觉得非常难以接受。甚至有很多人做出一些很奇怪的动作,奇怪的表情,甚至有些就在咱们看来,这可能是有些时候就觉得这是不是要抢劫我,要威胁我的这种状态。

1:有没有发生过不好的事情。

2:经常有人比划比划,你可能得比划比划。

1:那你通过这些片子最想传达的是什么呢?

2:我们就想表达一种声音嘛,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去找到他们生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有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拍摄其实,也是在寻找一种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比如说流浪儿童,我们就会去探求它的根源,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会问很多为什么,然后再一一去找答案。虽然你自己可能解决不了,更多的是我们发出一种声音,提出我们看世界的一种观点,就我们作为中国的年轻人怎么看待这种东西的。其实更多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所谓的探险,所谓的拍摄去发现自我,寻找自我。

1:这几个故事里面哪个故事最触动你的?

2:其实准确来讲,就是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它的触动点,最让我觉得比较触动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心理波动比较大的就是流浪儿童。对,因为当时跟了他们连续两三年嘛,一直跟了他们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每年你能看到他们的这种变化,我每天就拿着摄像机一一就跟着去拍,发现不错的镜头立马开机去拍,基本上就是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这种。每天他们的生活轨迹我是天天都能掌握,他每天在什么地方,怎么后来又经历了哪些变迁。

1:这些小孩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2:一般都是10到15人的一个群体,然后他们的年龄大概都是10到16岁这个样子,单个的人是没办法生存,他们必须群体生存。有时候会给人倒倒垃圾,给人送送东西,然后拿点小钱这种,更多的时候是在大街上去乞讨。晚上的时候,他们就回到一个马路边,没有这种所谓盖的,所以他们白天回到基地的时候,会在路上捡一些所谓的纸壳,或者其他的这种能盖的东西,塑料袋什么的,然后到时候直接就盖,铺在下面。早晨起来的时候就开始把这铺的东西全都点着,然后点一堆垃圾,然后生火。他们就是面临着很多种没有东西吃,然后没有地方住,然后又比较冷的这种状态,然后又遭受别人打的这状态,有时候落单了可能会被一些变态鸡奸这种,所以而且他们里边有至少三四个人都有艾滋病,就是那种已经艾滋病呈现。

1:那他们饿了怎么办呢?

2:所以他们就用另外一种东西来抵抗这些东西,就所谓的胶水。就是咱们用的补鞋的工业胶水。它就通过闻这味道之后,让麻痹自己的大脑。平时他们也会抽大麻,抽烟,喝酒,他们会用一切方法来麻痹自己,因为生活非常艰难,只有麻痹自己才能感受不到这个东西。有时候垃圾堆捡的东西可能闻起来味道不好,也能吃得下去了,然后晚上睡觉感觉不到冷,别人打他们也感受不到疼了。就是别人羞辱他们,他也感受不到这种心灵的这种创伤,所以胶水对他们来讲,你要想在街头生存就是一个主要的一个工具。你要想加入这个帮派,你第一就是要学会忍受胶水。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是,吸胶水是很难的一个东西,就是味道特别难闻,很多孩子刚吸了几口,就刚开始吸的时候大部分都吐了,然后会感觉到非常晕,也非常不适应的状态,但是你需要慢慢去适应这个状态。

1:有没有哪一刻就是你的内心波澜特别大。

2:其实对我来讲,其实是更多的是无力感,开始的时候。到最后可能就是因爱生恨这种。你给他们很多思想很多东西之后,他并不会按照那个方向去走,就是那种深深的这种无力感,就是心里边非常纠结。后来我们就觉得我们能做的事情可能就是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我们就尽量抱着一种记录的心态去做事情。

1:其实你刚刚提到的对非洲这么深刻的认识、了解,其实还是基于之前的前几年的骑行的经历,骑行22个国家,最开始骑行22个国家的时候,有想我能完成吗?什么契机促使你去做这件事儿呢?

2:小时候也有个梦想,就是要环游世界这种,用脚步这种行走的方式去走世界,我们觉得是比较酷。最早其实没有想过要骑22个国家,只是说从中国到非洲这条路,从中国到南非的好望角,当时是觉得这个非洲的签证应该很容易办一些,花费应该小一些,实际上花费还是很高的,然后当时预计是一年的时间,没想到走了两年多。骑行分为几个状态,你骑一个月的时候是一种状态,你就纯粹在野外,也就在国内骑和在国外骑是两种状态,在国外的话,骑一个月可能是一种状态。骑三四个月是一种状态,骑半年之后是另外一种状态。然后骑了一年之后就是另外一种状态,当骑一年和两年,我觉得就没什么太大变化。

1:他是心理和身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2:主要心理上。像骑行东南亚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各种东西还都比较接近,还有一些语言沟通,各种饮食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后来到了印度,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然后语言不通,因为他们每个邦有每个邦的语言,然后又不讲英语,大部分人。然后饮食又不同,你那些东西你吃不惯,刚开始的时候,然后文化不同,好多人当地人可能看到外国人,就围了上百个人就这么看着你,你想找个没人的地方,但是没人地方又觉得会不会有野兽,心理落差是非常大,时刻防备着外面来的各种东西,所以要把自己给保护起来。你就开始想一下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有人想着就想哭,你知道吗?

1:你这一路走下来,接触了不同阶层的人,它的这种多元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对你有哪些改变呢?

2:看到了不同不一样,就各种各样人的生活状态,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不一样的。然后有些生活状态是我羡慕的,有些生活状态是我不认可的,但这它都是一种存在即合理,可能都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其实也一直在找,就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对于自我的认识还是依然在探索,就有些东西还是不太确定,就我觉得整个人生就是在一个不停的自我探索的路上。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被一辆山寨自行车叫醒的探险家


杜风彦把生活切分成两个互不打扰的世界,一个世界里,他上班赚钱面对烦恼,另一个世界里,他随心所欲享受自由,不顾生死,挥霍激情。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两个世界终于慢慢开始汇合......

堂吉诃德行走江湖,看上去一点也不迷茫,但他笃信的东西本身是可笑的。而一个迷茫的人,一路行走世界,却也有可能越活越明白。


杜风彦属于后者。尽管看起来他没什么特别之处,言语不多,一副普通上班族的打扮,谦逊有礼,给人一种书生气十足的印象。但他的不同在骨子里,在那辆陪伴他“出生入死”的单车上。他曾一个人花了两年时间骑行穿越亚非,一路从凶险中熬过;也曾耗时一个月驰骋在川藏线上,独自对抗雪山和冰雹;即便在城市中心,整日车流不息的北京城二环三环与长安街,也常有他脚踩自行车的身影。


杜风彦2007年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内容琐碎甚至枯燥,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令杜风彦烦恼。有一天,他琢磨着,去转一转北京城吧。正好当时的老板有一辆闲置的山寨山地车,对他说,拿去骑吧。


那是一辆红色的自行车,虽然是山寨的,但还是给杜风彦带来了最初的喜悦。


2007年左右,骑行在中国一线城市率先兴起,年轻人们结队到处骑行,拼速度、体力和距离。从小独立惯了的杜风彦更愿意自己一个人玩,他认为独处更可以思考。


那是一段疯狂的日子。酷热的夏日,杜风彦骑着老板的车,不停歇地一路狂奔。一次不够,他骑两次。中午,别人在睡午觉,他大汗淋漓地骑一圈回来;晚上下班,别人去聚会逛街,他又骑上一圈。


一个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在一次次刷街中得到释放。唯一的损失是,因为骑得太狠,医生告诉他髌骨软骨磨损。后来他换了一台入门级山地自行车。他至今记得价格,1342元,对当时的他来说不算少,但寄托着他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他甚至还花五六天骑到内蒙古,长长的国道两侧没什么特别的风景,但他骑得带劲。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记录了十多个肯尼亚街头流浪儿童的生存与挑战。孩子们露宿街头,靠着乞讨和拾荒来维持生活,用吸胶水、咖啡、香烟和酒精驱逐寒冷、麻痹神经,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最有效的生存手段。


吸食胶水是这些贫民窟的儿童最常用来麻痹自己的手段,胶水就是工业胶水,伴有浓烈刺鼻的味道,很多人会问那样的东西他们怎么受得了,也许,在面对更可怕的生活时,吸食胶水已经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而且日复一日的吸食,成功将他们的神经麻痹,变成一种简单的日常,而这种方法也是世界上许多其他流浪儿童用来忘记严寒的办法。


在杜风彦的计划里,他的纪录片会有30分钟,除了记录本身,他还希望有一天会有某种契机,可以通过他的电影去帮助到这些游散在世界边缘的人。一个人骑行时,他也曾在路上得到过很多帮助和温暖。这一份份简单的爱意,他却倍感珍惜。一路走来,风雨是有,但因为有彩虹的期待,过程全变得值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