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险协会探寻秘境”之“和田行”—— 访大漠深处的达里雅布依古村


2019年5月31日至6月6日,由中国探险协会与和田万方乐奏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织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首秀之旅,我作为民族方面的专家参与此行。

首秀启动仪式于6月1日晚9时30分,在环塔比赛的闭幕式举行。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韩勃携沈克尼、王方辰、梁子、徐晓光、吴金光、谭聪等多位探险家及知名编剧、导演林黎胜、CCTV“电影频道”知名主持人潘奕霖、CCTV新闻频道导演马辉现场出席环塔闭幕式并为和田探险旅游线路首秀揭幕。

我们一行多是旅游牛人,其中梁子是全国2015年当代徐霞客人物,王方辰是2017年当代徐霞客人物,徐晓光是2019年当代徐霞客人物,他们三人还同时获得2012年的中国当代十大徒步人物。梁子曾是中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第一个战地女摄影记者,在非洲、阿富汗拍摄妇女人物长达10多年,王方辰长期追踪研究神农架的野人,自费架设了几十台红外线摄像机,每半年去更换一次电池;徐晓光和队友首次实现人类冬季极限条件下穿越长江源区、格拉丹东冰川等等;沈克尼为部队研究野外耐寒装备很有成绩,著有《野外生存》一书;马辉是中国极限协会的骨干,最早做黄河、长江漂流的人,上过高原的三江源头等等。

6月2日一早,我们一行9人分乘7辆越野车向大沙漠进发,途经中国最小的佛寺,大家兴致勃勃参观了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古代佛寺。它面积仅 4 平方米,坐北朝南有一莲花坐佛。佛的头部、双手已失,寺内墙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当人站立在寺中央时,佛像与人只有咫尺之距。难以想象,千年前的古人如何面对佛像行膜拜之礼,为何建得如此之小?目前尚只能猜测为富裕人家建造,用于家人供奉。从佛像的制作技法判断,系南北朝遗迹,距今 1500 至 1800 年。在小佛寺遗址西面约 500 米的地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冲沟,当地人称此为“达玛沟”。有说法称,达玛沟之名,实际上即为佛教的“达摩”和古代和田语表示地点的词缀“ Kho ”,意为“佛法汇集之地”。达玛沟北部,为自 20 世纪初以来和田地区所发现佛教遗迹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迄今为止,已陆续发现大量魏晋至唐代的佛教遗迹。小佛寺不允许照相,佛寺守护者是一位维吾尔族工作人员,我跟他说明了我们此行的特殊性,他破例允许我照了相,我马上放到群里和大家共享。

41560305151_.pic_hd.jpg

中午,我约了中日合拍影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女主角库尔班汗在于田县迪拉热姆餐厅见面。由于当地有两个同名的餐厅,所以,即便我发了定位,她在我们快离开时才赶到。我们自北京国际电影节一别,两年后,在她的家乡又高兴地会面了。时间太短,意犹未尽,她也想跟我们一起回达里雅布依,但因为来不及请假,只好作罢。我们全团人员与她在餐厅前愉快地合影留念。

车队继续出发,从于田县走315国道抵达民丰县,从民丰县到位于沙漠边缘新建的达里亚布依乡有90公里专门修建的柏油路,交通非常方便。车队到了新建的达里亚布依乡,全部7辆车在此做进入沙漠的准备,主要是给轮胎放气,司机们都用表测量着,这是个技术活。

准备工作完毕,车队正式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发。我和马辉还有医生王晓磊坐4号车,司机师傅刘青山是沙漠行车老手。刚一进沙漠,我们就听到了头车张家华领队发来的指令:“我是领航员,接下来我们将穿越无人区,5天时间我们不离不弃。”随之,迎接我们的是一望无际连绵不断的沙丘,陆地巡洋舰载着我们像在大海里航行一样,一会仰起头向天上冲,一会低下头向下扎,一会向左45度倾斜,一会向右45度倾斜,比坐过山车还刺激。起初我有些不适应,刚适应车就冲出了这个难走的沙漠地段,来到了克里亚河东岸。这里的泥路因刚刚结束的“环塔赛”,使路变得坑坑洼洼。好在路边两侧的风景特别漂亮,绿绿的一人高的芦苇相间着大片的青草,大漠特有的胡杨树时不时可见,在大漠深处有这麽一片绿洲,真是大自然的恩赐。

沿着克里雅河东岸颠簸了近两个多小时,我们到了一户百岁老人的住家,也是我们当晚的露营地。他的孙子在这里留守,这里有个小小手压水机,解决了吃水问题。没想到,我们还有辆打前站的车已经在这里开始做饭了,大厨叫李东海,大伙都亲切的叫他“龙王”,也是个沙漠拉力爱好者。在刚刚结束的“环塔赛”中他是专门提供救援的。他的厨艺真高,一会就炒了好几个菜,大伙就着馕喝啤酒,在沙漠深处开怀畅饮,别有野趣。

趁着天还亮着,我们要在旁边的沙丘上支帐篷。每人发了顶帐篷,对从未支过帐篷的我来说,傻眼了。我思量边看边学,别人怎样支我就怎么支,结果还是不会。我就找了一个工作人员帮我支帐篷,很快帐篷就支好了,我喜滋滋躺在睡袋里来了张自拍,留作特殊的纪念。

晚上,我们支起银幕,放映了徐晓光老师拍摄的电影,内容是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以及后人对他们的纪念。在沙漠里,我们边看电影边吃着西瓜,享受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时带给我们的愉悦,真是难得的体验。看完电影,大家一边聊天一边仰望沙漠特有的满天晶亮的星星,我对大自然无与伦比的馈赠和美丽,心有感念。

是夜12点左右,我们钻进自己的帐篷睡觉,万方乐奏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兴奋地睡不着,叽叽咋咋的说个不停,慢慢地大家进入了梦乡。半夜里我被一阵响声惊醒,是起风了,我们的营地正好在风口上,所以,我的帐篷被刮的劈里啪啦响个不停,后来声音渐渐小了,我又睡着了。天亮醒来一看方知,帐篷之所以后来不响,是我的帐篷外罩被刮开了,沙子从顶部网眼里像面粉一样飘进来,我的睡袋上落满了细沙。我急忙钻出去,把绳子固定好,把外罩重新系好。方回头环顾,一看乐了,还有比我更惨的,有的整个帐篷刮塌了,有的外罩刮飞了,从外面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的人,连头都钻进了睡袋里。起床后大家看着各自灰头土脸的狼狈像,都哈哈大笑。有个老师傅过来告诉我说,你首先要选一个背风的地方,然后把帐篷四周用沙子埋上固定住,四个绳子的钉子不但要踩实,还要埋上沙子,最后是把鞋子要拿进帐篷里去。可能是帐篷本身也有问题,普遍都进了沙子。

大厨已经做好了早餐,是稀饭、咸菜和囊。梁子说真想吃点面条,大厨说没问题,马上起火,切菜,烧水,下面,我也凑了热闹,那个面真是好吃。离开营地的时候,大家纷纷打扫卫生,捡拾废弃物,将这些垃圾带出沙漠,保护环境,随时随地。

这里离克里雅人的古村落还有40公里,我们向沙漠腹地继续前进,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此站的目的地--达里雅布依乡。

对于我们要拜访的克里雅人,行前我做了些功课。

于田县有一条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长廊”,名为“达里雅布依”中国地图册上标明的“通古孜巴斯特”(野猪活动的地方),当地汉语称为“大河沿”,久居着克里雅人,被誉为大漠深处的“桃花源”。

达里雅布依乡境由南向北倾斜,驻地以南北为南为克里雅河为高沙丘环抱呈带状;驻地以北属克里雅河散流区,地势平坦,多有小沙丘,四周为新月形沙梁。平均海拔1230.5米。达里雅布乡境内气候十分干燥,风沙频繁。克里雅河下游流经全境,消失在沙漠腹地,沿河形成平均5千米宽的绿洲带。

相传400年前,于田绿洲古老农区的木尕拉、喀鲁克一带的农民寻找草场,顺克里雅河北下,发现这里水草丰茂。他们先后在克里雅河两支流流域落户。西支因河流两岸流程远,面积大,有15户牧民生存在这里,东支因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仅有8户牧民居住。随后由于岁月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代盖”(意为河东的意思)和“盖尔普”(意为河西的意思)为名的代代以放牧为生的两大家族。

20世纪50年代成立达里雅布依高级合作社,所辖5个小组,为县直所属。1954年县委、政府派骆驼队送去面粉、日用品,将其编入加依乡建置。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称大河沿大队,属喀群公社管辖。1982年1月称达里雅布依大队,1984年归属加依乡,1989年建达里亚布依乡。达里雅布依乡乡政府驻铁里木村,位于于田县县城以北267公里处,地处沙漠腹地。南起尧干托格拉克,北与阿克苏沙雅县相望,东与民丰县相连,西和策勒县丹丹乌里克接壤,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96公里,总面积15344.6平方千米。全乡地广人稀,沙漠浩瀚海地下水丰富,但矿化度高,含氟量严重超标。境内有天然草场1205896亩,天然胡杨林67.7万亩,特产有大芸、甘草等药材,有旱獭、野猪、黄羊等野生动物。全乡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现有1个村民委员会、6个村民小组、283户1321名村民,全部是维吾尔族。

久居在大漠深处的达里雅布依人,一户人家,一片胡杨,一群羊,一口井,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体魄健壮高大,性格豪爽,淳朴。其外貌、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与于田县城维吾尔族人基本一样。尽管交通不便,两地结亲通婚的不少。由于地区偏隅,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独特的生活习俗。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房子是胡杨、红柳枝排扎而成的。先做好地基,用胡杨枝干做成支架,用红柳枝编织成墙体,然后将和好的泥巴糊抹上去。还有的用胡杨木排列而成木屋,门由大的空心胡杨一分二做成。这里是路不拾遗,家家不锁门,来了过路人,即使主人不在,可以自已动手烧水、做饭,可以吃完就走。乡里牧民的吃食较为简单,以“库买西”(用碳火灰沙,烤出的在饼)、肉、茶为主,用火塘代锅灶,做饭不用锅,而是独特的“炉灶”。

在达里雅布依乡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毛驴、马、骆驼、现在有些条件好的牧民还有摩托车。

我们来到原乡政府的招待所(原来的乡政府已经搬到沙漠边缘了),放下行囊,在万方乐奏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克里雅人的民宿,它保持了维吾尔族民居的特点,民宿干净、整齐。我们到村里其中一个小卖部看了看,里面东西还挺多。2016年拍摄《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时,这里只有一个小卖部,现在一条街有六、七个小卖部了。克里亚人对我们非常友好,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你进了他的家门,都微笑地迎接你。我们去了一个小饭馆,里面躺着一个老人,我们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也友好地向我们点头微笑。老人家的儿子还拿出来相册让我看。我们在村口一户人家看到,妇女们正在做达里雅布依特有的库乃奇--一种用热沙子烤的大肉饼。据说,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村民们还杀了一头羊,正在自己的土灶里烤全羊呢,准备篝火晚会上用。

我们考察了旁边的沙丘,看能否开发滑沙等旅游项目,因为地势原因,人的滑沙项目不可行。倒是司机师傅们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他们上演了精彩绝伦的沙地飙车。只见他们一个个冲上沙丘之巅,然后环形下滑,向沙漠底部俯冲。特别像杂技里摩托车在一个封闭的环球里盘旋俯冲的类似表演。但在沙漠里这个难度要大的多,随时有翻车和耽住的危险,耽住就是车被卡在沙丘顶上了,需要拉出来。果然一个车就被眈住了,还有一个车陷在沙窝里了,好在师傅们都有野外救援经验,这对他们来讲都不是大事。

回到村口,村民牵来5头骆驼,我骑的倒数第二头和小詹姑娘骑的倒数第一头骆驼是最烈的两头骆驼。我还好,小詹姑娘一路向骆驼乞求千万别发火,好好走,最后下来时她腿都软了,蹲在地上捂着脸呆了好久。不过小詹还是不服气,隔了一会,换了一头骆驼,又骑了一次。

晚上,在村口的沙漠上,我们和克里雅人一起过欢快的篝火晚会,大家吃烤全羊、库乃奇喝着啤酒,晚会由央视名嘴潘军主持。由我们先表演节目,沈老师唱了一个花儿,我唱了一个蒙古族歌曲,马辉朗诵即席创作的诗歌,徐老师朗诵了古诗词,最精彩的是我们一个年轻的司机,表演的“艳舞”,既像傣族的,又像肚皮舞,关键是他始终蒙着脸,大家笑的前仰后合,村民们也开怀大笑。后来才知道给他灌了4瓶啤酒,醉的刚刚好,才敢上去放肆地跳舞。高潮还是村民们表演的节目。他们有冬不拉弹唱,有维吾尔族舞蹈,姑娘们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小伙子们也换上了新衣服。挺奇怪的,白天见不到什么人,到了晚上一下子来了好多人,还都是年轻人,老人只有一两个。最后是麦西来普,也就是大家跳。我们和村民一起跳他们的民族舞蹈,欢呼声,喊叫声响成一片。一直到深夜联欢晚会才结束,我们和老乡们依依不舍的告别。

我们一部分人住招待所,一部分人住民宿。招待所很干净,还能洗澡,为以后开发旅游创造了条件。这里有中国移动的发射塔,移动电话。“失联”两天,我和夫人通了电话,报告情况。

第二天的早饭是汤面片,我最喜欢吃的。和第一站一样,我们打扫了战场,收拾好垃圾,从克里雅河的西岸出沙漠。

克里雅河蜿蜒伸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红柳、芦苇等荒漠植被,构成了一条沙漠包围着的绿色长廊,并在河流的尾部发育成了达里雅布依绿洲。可领略到黄色沙海中绿色长廊特有的自然风光。曲折蜿蜒的流水。芦苇花飘扬的苇田,挺拔的胡杨,大片红柳野鸭浮现在水面,野兔出没于绿丛中,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金黄色的沙丘,深蓝色的河水,绿色的植被,互相呼应,兼顾并存,自然协调,形成于田所辖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有的天然景观。

 在达里雅布依乡欣赏沙漠日出是动人心魄的画面,最好的时节是金秋十月。在清晨,面对浩瀚无垠的沙海,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安详。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东方天际的鱼肚白逐渐变成浅橙色。绚丽的霞光给黄褐色的沙漠披上了迷人的面纱,惊醒了沙漠,但它不急于表现出来,而是静静地、全身心地准备迎接那个时刻的到来。忽然,太阳无声无息地出来了,先是一个大大的橘红色的弯月形,从地平线上驼峰状的沙山的凹处出现,接着,又变成枣核形,像一只漂亮的丹凤眼,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无垠的沙漠。茫茫大漠中,日落亦是相当有魅力,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与绚烂云霞相辉映,更使人留恋忘返。

告别克里雅人古村落时,我听说精准扶贫要把他们全部搬出沙漠。克里雅人在那里,已经繁衍生息400年,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古老的文明,为世人惊叹和稀罕。我想,残酷的自然环境都没有把他们逼出沙漠,现在人为的迁出,不仅会改变克里雅人在地文化的特殊性,也把人类在大漠里生活的最后场景硬性抹去了。因此,如何为人类保留着最后的沙漠中的文明,让克里雅人的文化鲜活着、传承着,是给当地政府如何扶贫,不搞简单一刀切留下的历史命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