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圈顶流,一定是最遵守自然规则的那波


户外圈顶流,一定是最遵守自然规则的那波


户外圈顶流,一定是最遵守自然规则的那波

刚刚过去的2月,户外伤亡事故没有因为新年而停下脚步。

月初,5名驴友自驾前往西藏冈仁波齐转山,不幸被困,导致2死3伤。

临近月末,噩耗再次传来——95后诗人星芽在穿越“鳌太”线途中遇难。

据媒体报道,星芽是一个人在睡觉的帐篷中被发现时没了生机。截至目前,具体死因仍未公布。外界推测可能是失温高反,可能是帐篷内使用炉具生火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也有可能是突发暗疾。

一位年轻的诗人永远地离开了,让人十分惋惜。

然而,户外警钟的悲鸣,并没有让一些驴友的“热情”得到冷静。

2月26日晚,在北京密云区,攀爬野长城的19人迷路被困,其中1人受伤,消防站出动2车,历时10小时的营救,才最终脱险。

户外圈顶流,一定是最遵守自然规则的那波

2月27日晚,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有31人在轿子雪山旅游风景区徒步,部分人员走失,需要救助。

户外圈顶流,一定是最遵守自然规则的那波

相关人员透露,这批游客是由一家户外俱乐部组织,从轿子雪山后山非法穿越进入到景区,不仅没有买票,还非法穿越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非法穿越,屡禁不止,在户外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户外活动管理与组织的混乱,已成陈年顽疾。

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户外,老生常谈多年。遗憾的是,至今还是免不了一次次重提。


参与者:真正的牛人,一定是规则的遵守者


所有行走户外的人,一定要明白的户外安全三要素:首先是意识;其次是知识和技能;最后是装备。

中国探险协会《牛人》节目,录制了200多期,对谈嘉宾都是户外探险领域的“顶流”,他们身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在自然面前,从不说征服。

户外探险行业真正专业的、强大的、走到顶端的那批牛人,往往是最遵守规则的。他们在与自然接触时,理性谨慎,如履薄冰。

反而是户外初入行者,容易虚荣心作祟,把不守规则,当成炫耀的资本。比谁的胆子大、经历刺激,缺乏对自然的基本敬畏之心。

本是与自然沟通连接,追求灵魂自由的探险之旅,成了部分人的冒险者游戏。
被困的19人团、31人团等户外现象,背后暴露的户外活动参与者的认知,让人后怕。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轿子雪山海拔4300多米,不仅有起伏巨大的山原峡谷,还有冻土地貌,这种环境,且不说徒步者自身身体素质如何,即使有专业能力的搜救者,在夜间搜救,同样冒着极大风险。

如此明显的隐患摆在眼前,可仍没能阻止31人非法穿越。

并且,这不是个例,被报道出来的仅是冰山一角,不走规定线路、非法穿越在户外已经蔚然成风,令人堪忧。

● 在安全问题上,心存侥幸。

再往前一步探究,不管是19人团还是31人团,这群人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业内人士透露,不少户外俱乐部,通过公众号或户外群,发布组织活动,收取一点费用,然后就出发了。

报名者甚至根本没关注组织者是否有资质,是否能提供专业的保障或应急救援。

或者他们有考虑到,但是因为这种组织形式收取费用较低,然后抱着侥幸心理,将安全问题抛诸脑后;

又或者他们误以为,只要人多,就一定安全。却忽略了前提得是户外专业人士越多,才相对越安全。

当然,也有经验丰富的户外驴友自发组队,仍发生事故的,比如2月初的冈仁波齐转山事故就是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在意识层面没有将安全这根弦绷紧。

这些不规范的活动组织,不发生事故则已,一旦出现事故,法律责任如何界定、承担,最后又将演变成各方扯皮的罗生门。

● 不听指挥,没有凝聚力。

在营救被困19人团过程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

上山不久,救援人员遇到8名自行下山者,当时临近山脚,救援人员指导他们下山并联系山下留守力量随时做好接应。

即将到达受伤者位置时,救援人员遇到另外8名自行下山者,因距离山脚较远、山路狭窄陡峭,救援人员安排他们原地等待增援力量上山救援。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不规范的组队,毫无凝聚力,队员显然对领队的能力与专业素养缺乏信任。遇到突发状况,队伍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各走各的。

而回顾历年户外事故成因,由于不听指挥酿成悲剧的不在少数。这也是网络约伴、组队的一个弊端。

当然,若真到生死关头,也许谁也无法确定谁的判断一定是对或错。这里只能提醒大家,一定要慎重选择队友、领队,尤其是走高风险线路,更要找信得过的伙伴同行。

● 不找领队或过分依赖领队,缺乏基本常识与技能。

公开资料显示,星芽此次穿越“鳌太”线并未聘请专业的户外领队。这是有经验的户外驴友常犯的错,过分自信,麻痹大意。

而初入户外的驴友,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领队当保姆,自己完全不做户外探险前的功课。

比如,不研究线路轨迹,不会使用导航设备,不会看卫星地图、气象软件等,一旦走散,便完全丧失户外生存能力。

深入户外探险,不找领队或过分依赖领队,都是不科学、不理性的行为。

领队是协助、是保障,但不能是唯一保障,参与者自身一定要掌握基本的户外知识与技能。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命安全的第一负责人。

从目前户外活动参与者在意识上对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来看,如何教育户外参与者从事安全的户外活动,包括对少年儿童的户外启蒙教育,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始终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向全民推广普及户外常识,依然任重道远。


管理层:堵,不如疏


每一次事故发生后,“鳌太”线该不该被禁这一争议话题,总会被推上户外圈风口浪尖。

这条线路被誉为“行走在中华龙脊”上的探险,是中国五大最艰难的徒步线路之一。根据不完全统计,鳌太线穿越累计失踪、死亡人数已经超过50人。

纵使如此,每年仍有大量驴友前赴后继。不仅仅是“鳌太”线,全国各地线路,非法穿越者,大有人在。

显然,禁止或关闭相关线路,并不是解决户外安全问题的根本。发展的良性模式,应该从制度的根源入手——在行业监管层面,与其堵,不如疏。

如何疏?

纵观国内外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 推出许可证制度,提高户外准入者门槛。

每年在合适的时间开放固定路线穿越,以旅游地的风险等级为标准,划定参与的资质条件和设备配备要求。户外爱好者可以根据要求提前申请预约,审核通过方可前往,并向相关部门报备行程、路线。假如缺乏基本户外常识或装备不到位,则不应参与户外活动。

通过加强对户外活动组织者的资格认证与参与者准入监管,间接也能够提升全民户外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 科学设计、规划户外路线。

对于难度系数较高的户外线路,可以尝试把全程分割为多段短途线路。针对容易迷失方向的登山线路,可以开辟、建设多条与主线路交叉的上下山路线。

对于具备建立国际森林步道天然条件的景区,最好按森林步道的标准予以规划、建设。

● 沿途设置补给点、救援点。

提供更加完善的户外设施设备、救援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比如设置登山小屋,存放救援物资,关键时刻可作为临时避险场所;设置专职的巡守员,并根据陆地户外运动标识体系和水域安全标示体系,设置户外安全标识,为户外活动参与者提供帮助。

● 结合向导制,为户外活动添双重保险。

除了户外参与者自身需具备基本的户外常识与技能,户外领队也是一次安全探险必不可少的保障。选择拥有户外领队专业资质的人员作为向导,同时携带北斗卫星导航等装备,使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掌握位置和行进动态。


上一篇 下一篇